文章正文
在电子屏幕充斥生活的今天,那份从木纹中渗出的墨香与年味,正以一种返璞归真的姿态,重新叩击着现代人的心门。传统木版年画制作体验活动,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,让参与者在一刀一刻、一刷一印间,触摸到春节最本真的温度。
走进古色古香的工作坊,案几上整齐排列的梨木雕版首先吸引目光。这些传承百年的版样,有的刻着威风凛凛的门神,有的绘着寓意吉祥的“连年有余”,每一道纹路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。非遗传承人手持刻刀,边示范边讲解:“雕版讲究‘刀法如笔’,圆刀勾线、平刀铲底,力道深浅全凭经验。”参与者们屏息凝神,看着薄如蝉翼的木屑在刀尖飞舞,恍然领悟到“工匠精神”并非抽象概念,而是藏在这0.1毫米的精度追求里。
展开剩余73%当体验者亲自执刀时,挑战才真正开始。木料特有的韧性让初学者频频打滑,原本流畅的线条变得歪歪扭扭。一位年轻妈妈擦着额角的汗笑道:“刻了半小时,只完成了一朵牡丹的三片花瓣,但比玩手机三小时更有成就感。”这种“慢工出细活”的体验,恰恰与当下快节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。孩子们则被印制环节深深吸引,将调好的矿物颜料均匀刷在雕版上,覆上宣纸轻轻按压,随着纸张揭起,色彩斑斓的年画便跃然眼前。当自己亲手制作的“福”字年画贴上窗棂,整个房间瞬间弥漫起浓浓的年味。
活动现场,78岁的老艺人张建民展示着他珍藏的清代年画原版。“过去腊月里,画坊的雕版声要从清晨响到深夜,家家户户都来请年画。”老人抚摸着斑驳的木版感慨,“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,但看到年轻人愿意学,我就觉得这火种没灭。”数据显示,全国现存木版年画作坊不足百家,但近年来随着“非遗进社区”“文化体验游”的兴起,相关体验活动场次年均增长37%,参与者中“90后”“00后”占比超六成。
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不仅让年画制作技艺得以活化传承,更催生出新的文化表达。有的工作室将生肖元素与动漫形象结合,设计出“赛博朋克风”门神;有的开发出年画主题的文创礼盒,让传统工艺走进日常生活。正如文化学者李明所言:“当年轻人用直播记录雕版过程,用AR技术还原年画故事,他们正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基因。”
夕阳西下,工作坊里依然热闹非凡。有人仔细包好自己制作的年画,准备寄给异乡的亲人;有人扫码加入传承人微信群,约定下次再来学习套色印刷。那些留在木版上的刻痕、印在纸上的色彩,终将化作记忆中的年味,在代际传递中历久弥新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——它从不居高临下地说教,而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,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文化传承的链环。
新闻稿
非遗体验焕发新活力 木版年画“印”出浓浓年味
本报讯(记者 XXX)随着春节临近,全国各地掀起非遗文化体验热潮。记者近日走访发现,传统木版年画制作体验活动成为市民追捧的“新年俗”,通过沉浸式参与雕版、印刷等工序,人们在指尖重温传统年味的文化密码。
在XX市非遗文化中心,每周举办的年画工坊场场爆满。活动现场,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“勾描、刻版、印刷”三大核心技艺,参与者可亲手完成一幅A3尺寸的单色年画。“95后”体验者小陈向记者展示她的作品:“我刻了‘招财进宝’的胖娃娃,虽然线条歪歪扭扭,但比买现成的更有意义。”据统计,该中心自元旦以来已举办23场体验活动,吸引超800人次参与,其中亲子家庭占比达65%。
传统工艺的“破圈”离不开创新表达。在XX文创园区,年画工作室推出“盲盒版画”体验项目,将十二生肖与星座元素融合设计,参与者随机抽取雕版进行印制。“这种未知感很吸引年轻人,上周末的30个名额5分钟就被抢空。”工作室负责人介绍,他们还开发了年画主题的数字藏品,通过区块链技术让传统工艺拥有“数字身份证”。
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接续。记者注意到,多地非遗保护中心正探索“现代学徒制”。在XX职业学院的实训基地,20名美术专业学生正系统学习雕版技艺。“我们与3家老字号画坊建立合作,学生需完成60课时实践才能结业。”项目负责人表示,首批学员中已有5人收到企业录用意向。
据文旅部非遗司最新数据,2023年全国木版年画相关体验活动较上年增长41%,带动文创产品销售超2.3亿元。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王教授分析:“当非遗体验从‘参观式’转向‘参与式’,传统文化就真正活在了当下。这种文化自觉,正是春节申遗成功的重要民意基础。”
夜幕降临,XX古城的年画市集灯火通明。雕版碰撞的笃笃声、孩童惊喜的欢笑声、相机记录的咔嚓声交织成曲,勾勒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生动图景。正如体验者李女士所言:“刻刀划过木版的瞬间,我触摸到了爷爷奶奶那辈人过年的温度。”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,或许正是年画艺术生生不息的密钥所在。
发布于:河北省万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